游客发表
(26)明清两代华夷观的主流亦是从文化的角度展开,尤在清代最为明显,清代统治者淡化种族、地域之别,强调他们承继华夏文化,自然可为正统。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荀子不认为礼源自人性内部,而是来源于天地。又《大戴礼记·五帝德》:吾欲以容貌取人,于师邪改之。
《左传》当中有两段著名的关于礼、仪之辨的记载,表达了春秋时期人们对礼的新的认识(见《昭公五年》和《昭公二十五年》)。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这种对礼乐的理解,已经完全超出了具体的仪节和器物,它与天地并列,与鬼神相通,这才是真正的深奥玄妙,是一种形而上学。这里的天礼与《乐记》篇中说的与天地同节的礼、极乎天而蟠乎地的礼乐,基本是相同的。据《史记·儒林列传》,汉代的礼学都传自鲁高堂生。
这里记载的恂恂如也侃侃如也色勃如也以及翼如也变色而作等,都是孔子按照礼的要求相应而做出的各种表情姿态。……《书》云天秩有礼,天讨有罪。历代思想家对生生解释颇多。
象有形象、象征的意义。(38) 张岱年先生探讨宇宙(自然)生生之本原,强调过程与时间,强调创造,正是中国哲学生成性思维的典型特征。中华民族用何种方式把握世界,归根到底即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及方法的问题。爻变、卦变象征着具象世界的生生不已。
怎样思想的问题即思维的方式方法问题。(30)胡瑗释复卦之义为一阳返而万物始生,但复不是简单的阳气复返,而是以生成为心。
如此高频率出现生成变易绝非偶然,而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种折射。逝即离去,过去亦即转化、转移。四、易学思维的实践生成性[89] 关于中国哲学的实践,应包括两类活动:一是主体形之于外的社会活动。作《易》者或用《易》者通过观象来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观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体悟活动,属于动态的整体直观。
从另一方面说,一切事物都是逝逝不已。理解《周易》思维的整体生成性必然要涉及两个基本点。思维的方式方法问题是作为世界观的哲学要解决的本质问题,即看世界的根本方法问题。《易经》中虽然没有出现阴阳概念,但六十四卦却是由阴(--)阳(—)符号所组成。
就终极意义而言,则是自我超越型形上思维。乾卦九三处于人位,人位多危,因此作易者告诫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孔子解释为进德修业。
屯卦是乾坤始交的第一卦,刚柔始交而难生(《周易·屯卦·彖传》),天地乾坤开始产生万物,万物还处于阻塞不通的状态,所以屯者物之始生也(《周易·序卦传》)。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这一太极思维即中国人典型的思维方式,呈现出内向性、整体性的特点。身既患忧,须垂法以示于后,以防忧患之事。生存的主体是人,生存的核心是创造。和谐是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其实质是主体内在的超越和提升。三、易学思维的整体生成性[87] 有学者分析,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于,在东方生成论是主流,在西方构成论是主流,这成为东西方传统科学差异的总根源。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实现从外在超验之神性向内在感性之人性的转换。
内容提要:生成理论源于《周易》经传,生成是易学思维乃至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本质特征,生成性思维成为中华民族思维形态中最普遍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把认识论、本体论、价值论统一于方法论的最一般的思维方式,同样可以成为自然及社会科学理论建构的基本思维方法。所谓天道即是自然界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
与生密切相关的观念曰行,曰逝,曰变。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周易·系辞传上》)。
易学专家刘大钧教授说:易学正是以其卦体的生生不已,而不是以万古不朽阐释了我们的世界。张载认为太和所谓道(66)。
故《周易》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传上》)是为悟道。(40)中国哲学思维的主体性突出体现于《周易》经传中的天、地、人三才之道。②《广雅》曰:生,出也。⑩郑玄说:易者,日月也。
二是主体内心的体悟活动。(56) 《系辞传上》说,《周易》一书,既广且大,涵括一切,有天道、人道、地道,合称三才之道。
象意一体,虚实结合,不能二分。生成观念贯穿于《周易》思维的多个维度,如主体生成性、整体生成性、实践生成性、创造生成性、和谐生成性等,本文将围绕《周易》经传及易学哲学史多维度地探讨易学思维的生成本质。
命,则是天命,是天道自然。后一个生字,孙星衍疏:《诗传》云:财业也。
(2)生民:一指人,二指使民得到教养。(52)王树人先生提出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认为,易道之象具有非实体性非对象性非现成性和原发创生性等品格,其所言之象等同于本体论意义上的道与太极。(17)又说: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天地为生命之始,有天地然后万物生。
不管是外在的社会活动,还是内心的体悟活动,都靠象与意的流转生成来体现。困卦,讲述处困出困之方法,等等。
只有阴阳互补,刚柔相济,才能保合太和。太极是混沌未分的整体,宇宙天地万物全部囊括于其中。
陆氏德明引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其次,穷神知化以尽性知命为前提。
相关内容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